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修正)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7 09:29:36  浏览:862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修正)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


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修正)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



1990年3月8日吉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1998年5月22日吉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修正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和我省人民代表大会的实践经验,制定本规则。

第一章 会议的举行
第二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第一季度举行。省人民代表大全常务会议认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代表提议,可以召开省人民代表大会临时会议。
第三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召集。每届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本届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完成后的两个月内,由上届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
第四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出度,始得举行。
省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因病或者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出席会议的,必须请假。
第五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开会日期和建议会议讨论的主要事项通知代表。
临时举行的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日期和建议会议讨论的主要事项应当及时通知代表。
第六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按照设区的市、自治洲和驻省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组成代表团。
代表团全体会议推选代表团团长、副团长。团长召集并主持代表团全体会议。副团长协助团长工作。
代表团根据情况,可以分设若干代表小组。代表小组会议推选小组召集人。
代表团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由代表团全体会议、代表小组会议审议。
第七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每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预备会议举行前,各代表团讨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的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草案、会议议程草案以及会议的其他准备事项,提出意见。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根据各代表团提出的意见,可以对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草案,会议议程草案以及关于会议的其他准备事项提出调整意见,提请预备会议审议。
条八条 提交省人民代表大会预备会议通过的有关决定草案,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提交每届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预备会议通过的有关决定草案,由上届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
第九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预备会议,选举主席团和秘书长,通过会议议程和关于会议其他准备事项的决定。
预备会议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每届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预备会议,由上届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
第十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由主席团主持。
主席团的决定,以主席团全体成员的过半数通过。
第十一条 主席团第一次会议推选主席团常务主席若干人,推选主席团成员若干人分别担任每次大会全体会议的执行主席,并决定下列事项:
(一)副秘书长的人选 ;
(二)会议日程;
(三)表决议案的办法;
(四)代表提出议案截止日期
(五)其他需要由主席团第一次会议决定的事项。
第十二条 主席团常务主席召集并主持主席团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召集。每届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主席团举行第一次会议,由上届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召集。
主席团常务主席可以对属于主席团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向主席团提出建议。
第十三条 主席团常务主席可以召开代表团团长会议,就议案和有关报告的重大问题听取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情况向主席团报告。
主席团常务主席可以就重大的专门性问题,召集代表团推选的有关代表进行讨论,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汇报情况,回答问题。会议讨论的情况和意见应当向主席团报告。
第十四条 主席团可以召开大会全体会议进行大会发言,就议案和有关报告发表意见。
第十五条 主席团认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代表提议,经大会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会议的会期可以缩短或者延长。
第十六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设立秘书处。秘书处由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组成。
秘书处在秘书长的领导下,办理主席团交付的事项和处理会议日常事务工作。副秘书长协助秘书长工作。
第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检察检察长,列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其他有关机关、团体的负责人,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可以列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列席会议的人员因病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列席会议的,必须请假。
列席会议的人员,可以在会议上发言,没有表决权。
第十八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公开举行。
会议期间,代表在各种会议上的发言,整理简报印发会议。
省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设旁听席。旁听办法另行规定。
会议根据情况可以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
会议通过的地方性法规、决定和决议,应当公布。
第十九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如有必要可以举行秘密会议。举行秘密会议,经主席团征求各代表团的意见后,由有各代表团团长参加的主席团会议决定。
第二十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有关代表团应当为少数民族代表准备必要的翻译。

第二章 议案的提出和审议
第二十一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主席团、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省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
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十人以上联名,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省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并将主席团通过的关于议案处理意见的报告
印发会议。
第二十二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向省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应当写明提案的理由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附有关材料。提出的地方性法规案,应当附有地方性法规草案及说
明;提出的地方性法规修正案。应当附有该地方性法规和修正草案及说明。
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十人以上联名向省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议案,应当写明提案的理由和要求。
第二十三条 经主席决定列入会议议程的议案。按照本规则的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处理。
经主席团决定不作为议案处理的代表提出的议案,作为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
第二十四条 列入会议议程的议案,在交付大会全体会议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经主席团同意,会议对该议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二十五条 列入会议议程的议案,提案人或者有关的省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有关的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部门,应当提供有关的资料。
第二十六条 列入会议议程的议案,提案人应当向会议提出关于议案的说明。议案由各代表团审议,主席团可以并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由主席团审议决定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作出相应决定。
第二十七条 列入会议议程的地方性法规案,大会全体会议听取关于该地方性法规案的说明后,由各代表团审议。
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对地方性法规案进行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和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各代表团,并将修改后的地方性法规案提交大会全体会议表决。
第二十八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前,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将准备提请会议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印发代表和有关市、州、机关、团体、广泛征求意见,并将意见汇总印发会议。
第二十九条 列入会议议程的议案,在审议中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经主席团提出,由大会全体会议决定,可以交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继续审议,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省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提出报告,或者授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大会闭会期 间
审议决定,报省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备案。
第三十条 对于未列入会议议程的议案,有关机关应当根据大会通过的关于议案处理决定办理,并于省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举行前,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审议通过后,应当向省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
议作出书面报告。
第三十一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向省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由省人民代表大会人事代表选举委员会交由有关机关、组织研究处理。各承办单位必须及时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在三个月内答复代表,代表对处理情况仍有意见时,由省人民代表大会人事代表选举委员会交
由有关承办单位重新处理和答复。

第三章 审议工作报告、审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
第三十二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会议的时候,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应当向会议提出工作报告。
第三十三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听取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的工作报告后,由各代表团审议。
第三十四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秘书处根据各代表的审议意见,向主席团提出对工作报告的修改意见和相应的决议草案,经主席团决定,将修改后的工作报告和相应的决议草案提交各代表团审议。秘书处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再次向主席团提出对工作报告的修改意见和相应的决
议草案,经主席团通过后,将修改后的工作报告和相应的决议草案印发会议,并由主席团将关于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提交大会全体会议表决。
第三十五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省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就本年度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本年度全省财政预算及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向省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和其他有关的专门委员会汇报,由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初步
审查。同时,其他有关的专门委员会也应当分别对有关部分进行初步审查。财政经济委员会综合审查意见,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同意后,交省人民政府。
第三十六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会议的时候,省人民政府应当向会议提出关于本年度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关于本年度全省财政预算及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并将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草案)、全省财政预算收支表
(草案)和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表(草案)或决算表(草案)一并印发会议,由各代表团审查,同时由财政经济委员会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
省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对关于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关于全省财政预算及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进行审查,向主席团提出审查结果报告,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会议,并将关于全省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草案,关于全省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决议草案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
第三十七条 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经省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作部分变更的,省人民政府必须将变更方案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

第四章 选举和辞职、罢免
第三十八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委员的人选,由主席团或者代表三十人以上书面联名在代表中提名。省长、副省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人选,由主席团或者代表三十人以上书面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人选,由各政党
、各人民团体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联合提名。
第三十九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秘书长,省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条的候选人数一般应多一人,进行差额选举;如果提名的候选人只有一人,也可以等额选举。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副省长的候选人数应比应选人数多一人至三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的候选人数应比应选人数多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候选人数应比应选人数多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由省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应选人数在选举办法中
规定具体差额数,进行差额选举。
如果提名的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副省长的候选人数符合选举办法规定的差额数;提名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候选人数符合选举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差额比例,由主席团提交代表酝酿、讨论后,进行选举。如果提名的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副
省长的候选人数超过选举办法规定的差额数;提名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候选人数超过选举法第三十条规定的最高差额比例,由主席团提交代表酝酿、讨论后,进行预选,根据在预选中得票多少的顺序,按照选举办法规定的差额数,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进行选举。
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换届选举省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提名、酝酿候选人的时间不得少于两天。
第四十条 候选人的提名人应当向主席团介绍候选人的基本情况,并对代表提出的问题作必要的说明。主席团应当将候选人的基本情况印发代表。
第四十一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选举省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得票数超过全体代表的半数的,始得当选。选出的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报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选举或者表决结果,由会议主持人当场宣布。
第四十二条 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候选人人数超过应选名额时,以得票多的当选。如果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时,应当就票数相等的候选人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当选。
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当选人数少于应选名额时,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时,可以根据在第一次投票时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候选人,也可以依照本规则规定的程序另行提名、确定候选人,由选举办法规定。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可以在本次省人民代表大会会
议上进行,也可以在下一次省人民代表大会议上进行。
另行选举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副省长时,依照本规则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确定差额数,进行差额选举。
第四十三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的人选,由主席团在代表中提名,大会全体会议通过。
第四十四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提出每届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的具体办法草案和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具体办法草案,交各代表团审议。会议秘书处根据各代表团意见进行修改后,由主席团提交大会全体会议通过。
其他各次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补选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省长、副省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和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具体办法,按照地方组织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由本次省人民代有大会会议决定。
第四十五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省人民政府领导人员、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出辞职的,由主席团将其辞职请求交各代表团审议后,提请大会全体会议决定;大会闭会期间提出辞职的,由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决定是否接受辞职。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员会决定接受辞职后,应当报省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备案。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辞职,须报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省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省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缺位的,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分别在副省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中决定代理人选。决定的省人民检察院代理检察长,须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备案。
第四十六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十分之一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出对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省人民政府组成人员、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罢免案。罢免案应当写明罢免理由。罢免案由主席团交大会审议后,提
请全体会议表决;或者由主席团提议,经全体会议决定,组织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由省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决定。
罢免案提交全体会议表决前,被提出罢免的人员有权在主席团会议或者大会全体会议上提出申辨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辨意见。在主席团会议上提出的申辨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的申辨意见,由主席团印发会议。
省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十分之一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出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罢免案。罢免案应当写明罢免理由。罢免案由主席团交大会审议后,提请全体会议表决。
罢免案提交全体会议表决前,被提出罢免的代表有权在主席团会议和大会全体会议上提出申辨意见,或者书面提出申辨意见,由主席团印发会议。
第四十七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被原选举单位罢免的,其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职务相应撤销,由主席团或者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予以公告。
第四十八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罢免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职务,须报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罢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五章 询问和质询
第四十九条 各代表团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的时候,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应当到会听取意见,回答代表提出的询问。
主席团和省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对议案和有关报告进行审议的时候,省人民政府或者有关机关的负责人应当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并可以对有关议案或者报告作补充说明。
第五十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代表十人以上联名,可以书面提出对省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工作部门以及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质询案必须写明质询对象、质询的问题和内容。
第五十一条 质询案答复方式由主席团决定,可以由受质询机关在主席团会议、大会全体会议或者有关的专门委员会会议上口头答复也可以由受质询机关书面答复。在主席团会议或者专门委员会会议上答复的,提质询案的代表有楷列席会议,发表意见;主席团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将
答复质询案的情况报告印发会议。
质询案以口头答复的,应当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到会答复;质询案以书面答复的,应当由受质询机关的负责人签署,由主席团印发会议或者印发提质询案的代表。
第五十二条 提质询案的代表对答复质询不满意的,可以提出要求,经主席团决定,由受质询机关再作答复。

第六章 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第五十三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省人民代表大会十分之一以上的代表书面联名,可以提议组织对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主席团提交大会全体会议决定。
调查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若干组成,由主席团在代表中提名,提请大会全体会议通过。调查委员会可以聘请专家参加调查工作。
第五十四条 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的时候,省内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都有义务如实提供必要的材料。提供材料的公民要求调查委员会对材料来源保密的,调查委员会应予以保密。
第五十五条 调查委员会应当向省人民大会提出调查报告。省人民代表大会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
第五十六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授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省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听取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并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报省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备案。

第七章 发言和表决
第五十七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
第五十八条 代表在大会全体会议上发言的,每人可以发言两次,第一次不超过十五分钟,第二次不超过五分钟。
代表要求在大会全体会议上发言的,须于会前报名,由大会执行主席安排发言或者由大会秘书处印发书面发言。
代表临时要求在大会全体会议上发言的,经大会执行主席许可,始得发言。
第五十九条 省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和代表团团长或者代表团推选的代表在主席团会议上发言的,每人可以就同一议题发言两次,第一次不超过十五分钟,第二次不超过十分钟。经会议主持人许可,发言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第六十条 大会全体会议表决议案,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表决结果,由会议主持人当场宣布。
第六十一条 大会全体会议表决议案采取投票方式、举手方式或者其他方式,由主席团决定。
第六十二条 本规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0年3月8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检疫总所关于对华侨、港、澳、台同胞入出境提交健康证明有关事宜的通知

卫生检疫总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检疫总所关于对华侨、港、澳、台同胞入出境提交健康证明有关事宜的通知

(卫检总检字〔1990〕第44号 1990年4月4日)

各卫生检疫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卫生部、公安部卫检字(89)第5号文的要求,现将对华侨、港、澳、台同胞入出境提交健康证明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短期入境旅游、探亲和临时性居留(不超过一年)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入境时不要求出示健康证明,不进行体检。必要时可依法实施传染病监测。

  二、经批准入境长期定居或工作(一年以上、含一年)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入境时须出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卫生检疫机关或公立医院的健康证明(健康证明包括艾滋病、性病的血清学检查)。对没有持健康证明者,入境后一个月内到就近的卫生机关进行传染病监测检查。

  三、经常入境出境(一年累计入出境各12次)的华侨、港、澳、台同胞,由卫生检疫所每年实施一次传染病监测检查,并签发健康证书,该证书自签发之日起一年内有效。

  四、持有驻日使领馆颁发的护照,护照上日本出入境管理局盖有“在留资格”章,居住身份分别为:4-1-14、4-1-16-1、4-1-16-2的为旅日华侨。

  对持有上述护照和居住身份的华侨,按以上定规办。








商务部关于印发《国内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商务部


商务部关于印发《国内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商建发[2006]3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国内贸易发展,进一步发挥国内贸易在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商务部编制了《国内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十一五”专项规划。



现将《规划》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商务部

二〇〇六年七月二十六日





国内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国内贸易发展,进一步发挥国内贸易在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涉及的国内贸易,主要指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住宿业、物流配送业及部分生产生活服务业。规划期为2006—2010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国内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保障了城乡居民消费和工农业生产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3.9万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7万亿元,年均增长11.4%,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1.1%;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由2000年的5.3万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4.3万亿元,年均递增21.9%,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6%。

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推进,新型业态不断出现并迅速发展,2005年我国限额以上连锁企业销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5.9%,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涵盖了发达国家的各种现代零售形式。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先进经营管理技术不断应用推广。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衔接更加紧密,推动了国内贸易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国内贸易企业的组织化程度、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连锁企业。国内贸易企业在受到竞争压力的同时,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技术,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国内贸易市场主体更加多元化,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充分竞争、竞相发展的格局。

国内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0.96万亿元增加到2005年1.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保持在9%以上;创造的税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保持20%左右;从业人员由2000年的4686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6054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6%。国内贸易的发展还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创造了较好的市场条件。

但是,国内贸易的发展仍处于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总体发展水平离社会需要仍有较大差距。一是新型流通方式和业态的比重还很低,管理和技术水平总体上比较落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效率仍然不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的扩大和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影响了引导生产作用的充分发挥。二是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显著,中西部地区的流通规模、现代流通方式发展速度和连锁化程度都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农村地区流通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购物不方便,农产品流通不畅,影响了农民增收和农村消费。三是法律制度与诚信体系建设滞后,市场秩序仍需进一步规范,假冒伪劣和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和身体健康;一些地方还存在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影响了全国市场的统一性和商品的自由流通。因此,国内贸易领域创新、发展与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二)面临形势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起点,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这既为国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也对国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求充分发挥流通引导消费、扩大消费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带动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要求国内贸易坚持以人为本,调整经营结构,创新经营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先进制造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进一步提高流通效率,加快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速度,发挥流通对生产的服务和引导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向低成本、低能耗、高质量、高效率的根本转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将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国内贸易的发展要更加重视农村市场,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进入WTO“后过渡期”,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国内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外资进入的方式和领域都将呈现新的特点,国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需要进一步统筹国内贸易发展和对外开放。我国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商品采购、销售市场,为国内贸易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建设和谐社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消费、健康消费,还要求国内贸易承担更大、更艰巨的社会责任。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着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加快国内贸易的发展步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国内贸易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继续大力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提高国内贸易领域对外开放水平与质量,增强流通主体竞争能力,促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国内贸易协调发展,建立节约型国内贸易发展机制,健全国内贸易管理制度和法律规范,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到2010年,在建立法制健全、体制完善、发展协调、秩序规范、结构合理、方式先进、组织化程度较高、竞争力较强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现代市场体系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进一步增强国内贸易拉动消费、引导生产、扩大就业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约11%;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约11%;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约9%,占GDP的10%左右;国内贸易就业人员2010年达到710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2%;限额以上连锁企业销售总额年均增长约 %,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左右;形成15-20家具有全国影响力和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国内贸易企业及一批区域性龙头企业。

(三)发展战略
大力推动流通创新: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着力提高国内贸易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继续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交易方式、服务功能、管理制度、经营技术的创新,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以城带乡共同发展: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现代流通方式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消费品、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改变农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不实惠的现状,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民就业,繁荣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

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改善发展环境,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中西部地区流通领域,加快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流通业的发展,改变东中西部流通业发展差距过大的状况,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制定和实施商业网点规划,优化商业设施的布局和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调整和改造传统流通业,大力发展便民利民的流通服务业。

依托品牌实现振兴:工商、农商联手加强自主品牌的开发、营销和宣传,加强自主知名品牌产品营销网络建设,重视品牌保护,推进国内贸易企业服务品牌和自有产品品牌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发展
加快国内贸易领域的科技进步。研究制定国内贸易领域技术创新体系框架,加强国内贸易领域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技术的研究开发、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推进物流设施和装备的自动化、标准化,业务流程和服务规范的标准化,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加快现代物流技术、流通加工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支持企业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改进业务流程、交易方式,对营业设施、设备进行更新改造。积极跟踪国际上智能化商店、智能化配送中心和智能化仓库的发展,支持企业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商店”。建立国内外市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商业基础数据库,加强基层信息化硬件和服务站点建设。逐步推行重要商品的可追溯相关信息的电子档案和电子标签。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制定、落实网上交易指导意见和电子商务统计标准。鼓励电子商务与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相结合,提高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支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扶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进骨干企业扩大网上采购与销售规模。鼓励和支持物流配送中心和商品交易市场开展电子商务。支持企业开展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应用,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流通业态。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对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作用。

发展新型零售业态,改造和调整传统零售业。积极发展多样化的现代零售业经营形式,形成定位清晰、布局合理、错位经营、各具特色的零售市场格局。进一步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建立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和开业的听证制度,完善审批程序。合理规划并适当控制大型零售店和大型购物中心的建设,大城市市中心区域要限制大型综合超市的发展,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按照标准化超市、便利店等方式逐步改造传统的小型零售店铺,解决“脏、乱、差”的问题。进一步推进连锁经营的发展,以直营连锁为基础,规范发展特许加盟连锁,引导和促进自愿连锁的发展。规范互联网网络销售、电视电话销售、邮购等无店铺经营形式的发展。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发展家电、电子信息产品、建材家居用品、文化及办公用品、服装等大型专业超市,建立健全汽车流通和服务体系。发展厂家直销中心、邻里中心和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加强银商合作,推广“刷卡结算”,提供消费便利。促进信贷消费、租赁消费等新型消费方式发展。

推进批发业经营与服务方式创新。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工业消费品与生产资料批发的创新步伐。鼓励批发企业与品牌产品生产企业加强合作,发展总经销、总代理等现代批发方式,促进工商关系的稳定和协调;鼓励批发企业与中小零售商合作,建立联购分销的自愿连锁组织;鼓励大宗生产资料流通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直达供货、加工配送等多样化分销形式,减少仓储运输环节;鼓励带有小型批发性质的会员制销售与“现购自运式”连锁超市的发展;鼓励各类经营生产设备、工具、零配件等的“工业品超市”发展,为生产企业提供产业配套服务。

加快构建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加强规划,整合物流资源。制定和贯彻物流标准,完善物流设施设备。推广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落实各项物流政策,构建适应我国流通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体系。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特别是生鲜食品配送中心的建设,为连锁企业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率的配送服务。与批发企业和储运企业改组、改造相结合,鼓励批发、储运企业延伸物流服务功能,发展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

促进商品交易市场升级。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要通过升级改造,规范市场内部交易秩序,逐步向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按照城市规划和商业网点规划,调整商品交易市场的布局结构,控制新建市场。加快改造大中城市、交通枢纽和产业集群带的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专业批发市场,增强展示、信息、代理、配送、加工等服务功能,使其逐步向商品展示订货中心、批发采购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现代市场形态转变。积极探索大宗商品的网上交易、票据交易、会员制交易等交易形式,规范大宗商品中远期合约和票据交易行为。探索中小型消费品市场向专业商场、主题购物中心和品牌展销中心、综合超市等新型业态转型。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和生产资料期货交易市场,完善现有上市品种的交易制度,强化风险防范机制,积极探索新的交易品种,充分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和规避风险的功能。

加快重要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粮食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和经营规范,培育多元化粮食市场主体和内外贸一体化、产销一体化的大型企业。进一步建立健全石油、成品油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稳步推进石油、成品油流通体制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按照我国加入WTO承诺,制定和完善石油、成品油流通发展规划、市场准入标准,构建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完善盐、烟草的专营制度,加强对食糖、肉类、酒类流通行业的指导。配合医疗体制、新闻出版体制等相关领域的改革,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市场准入规则和经营规范,积极推进药品、出版物(包括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领域的流通方式创新和新型流通组织的培育。

(二)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引导和扩大农村消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65%的行政村和85%的乡镇建立和改造标准化“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流通网络。积极扩展网络服务功能,逐步实现消费品、农资、药品、图书流通“一网多用”,努力探索“农家店”收购农副产品、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农副产品创自有品牌等功能。

建立畅通、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抓好“双百市场工程”,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改造,改造其物流配送、市场信息、检验检测、交易大厅、仓储及活禽交易屠宰区等基础设施,重点扶持百余家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全国性和跨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流通和出口企业。努力提高农产品在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力争“十一五”末期其销售额占全部农产品零售额的1/3以上。积极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对农民进行市场流通知识培训。组织开展“农商对接”,探索和推广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建立农村和农产品流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支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建设。加强农产品集贸市场和菜市场经营环境和设施的改造,引导农贸市场和菜市场转型升级。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发展“订单农业”,发挥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引导作用。力争“十一五”末期使农产品流通成本下降1/4。

健全新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加快农资流通体制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农资流通企业采取特许经营方式,吸引小型农资经营企业加盟,扩大经营规模。农资流通企业要将农资销售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配送、加工、采购和技术服务及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大力推广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新型农资产品。

(三)发展便民利民的生产生活服务业
推进社区商业建设。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消费进家庭”为主题,改造、提升、完善社区的商业服务网点,加强新建、在建社区商业网点配套建设和老社区商业设施改造。重点发展社区中小型生鲜食品超市、便利店、早点快餐店、菜市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等,在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时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保证一定比例的用地和用房。实施便民服务工程,积极发展洗衣、修理等便民生活服务业,增强社区在家政、看护、保洁、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和标准,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多样化的生活需要。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聚居地区商业网点的改造。农贸市场、早市、商业街要与居民区保持适当距离,限制在居民楼底层开设油烟污染重、噪音大的“底商”,避免扰民。在人口过百万的城市中,80%以上的社区能基本满足居民购物、餐饮、维修、美容美发、洗衣、家庭服务和再生资源回收等基本生活需求。在消费水平较高的社区,形成体系完备、功能健全、布局合理的现代服务体系,使社区商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

大力提升餐饮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餐饮业的标准化,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食品卫生与安全标准、服务规范标准,促进餐饮业规范化经营。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支持连锁经营,促进快餐业发展。实施早餐工程,大力推进健康餐饮。努力挖掘餐饮文化内涵,坚持对传统餐饮的继承和创新,推进餐饮业特色经营,扶持民族特色餐饮业。以全国重点餐饮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为龙头,提高行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

积极引导规范住宿业发展。大力发展经济型饭店,引导住宿业面向大众服务。推进连锁经营和标准化建设。规范住宿业市场秩序,开拓新型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引导住宿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开展创建“绿色饭店”活动。

规范发展其他生产生活服务业。加强对会展设施建设的规划和引导,引入先进的办展模式,加快培育会展经营主体,力争培育百余个名牌展览会。鼓励发展融资租赁业,着重发展厂商租赁,扩大租赁业务范围,促进新型租赁产品创新,重点扶持一批大型租赁企业。加强拍卖行业规划管理,进一步拓展拍卖领域。加强对典当业的宏观调控及市场准入管理,优化地区布局。进一步促进旧货业健康发展。整顿和规范再生资源回收渠道,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争取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及省辖市建成较为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四)促进国内贸易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中心城市对区域流通业的带动作用。依据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按照优化城市功能、疏解交通的要求,合理安排商业网点空间布局、业态结构,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能够带动消费升级和创造都市商业氛围的商贸中心,提高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加强中小城镇特别是新兴城镇商业流通设施的开发建设,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流通企业向中小城镇和新兴城镇延伸经营网络。依托中心城市,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等国内贸易增长的核心区域;培养发展以郑州和武汉为核心的中南市场圈、以重庆和成都为核心的西南市场圈、以西安和兰州为核心的西北市场圈,发挥其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作用,成为中西部地区内贸发展的主要集聚区和增长极。

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流通业协调发展。相邻省区、城市群之间要加强合作和沟通,在国内贸易发展规划、政策措施、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协作,按照合理经济流向和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统筹重大项目的建设,发挥各自优势,避免恶性竞争,促进区域内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和经营网络的跨地区延伸。东部地区重点创新和发展以供应链为基础的采购配送网络,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新型商品交易方式。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要加快国有流通企业的改革,鼓励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的流通企业发展。中西部地区要依托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和重点口岸,改造一批以集散当地能源、原材料、特色农产品、粮食和棉花等资源性产品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和物流园区,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产品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加快边境地区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等边疆省区的区位优势,建设和改造50家左右以产品出口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形成边疆地区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拓展周边国家市场,扩大国际商贸交流,推动边疆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扶持中西部地区建立国家级优质桑蚕基地,支持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促进单一桑蚕基地向深加工产业升级。东部地区要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形成引领世界丝绸生产技术的能力。“十一五”期间建成200个万亩生态桑蚕基地,形成一批新兴出口产区,确保桑蚕资源在国际市场的主导地位。

(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注重引进、消化和吸收国际先进的商品流通模式、经营服务方式、经营理念和流通技术。促进外商投资国内贸易领域的布局、结构调整,鼓励和推动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投向物流配送中心、采购中心、农产品采购基地建设。鼓励国内企业利用外资进行改组改造,改善经营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统筹对外开放和国内贸易发展,保护国内贸易企业的自主品牌,严格遵守加入WTO的承诺,维护国家商业领域利用外资政策的严肃性,维护商业领域对外开放的正常秩序。

加快推进企业内外贸一体化经营。加快内外贸流通企业重组和合作,把内贸企业的国内市场经营设施、网络渠道、客户资源、经营管理人才等优势与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优势有机结合,逐步形成连通国内外市场的流通网络,促进国内优势商品出口。

积极稳妥推进工商企业“走出去”。积极推动生产企业通过新建、收购、兼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重组、联合等多种方式,在境外建立营销网络和采购网络。稳妥推进流通企业到境外开店设场,拓展发展空间。采取“以市场换市场”、“对等开放”等各种措施,为国内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六)保障流通领域食品安全和市场平稳运行
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实行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化管理。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检验检测资源,建立健全流通领域食品检疫检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全程监控。农产品流通企业要建立健全入市产品检验制度。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和完善检测手段,提高自我检验检测能力。实施酒类经营备案登记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内贸易企业质量管理、票据管理、购销台账管理等制度,尽快实施商品追踪溯源制度和不合格产品的退市和召回制度,强化流通企业和市场开办者质量责任制。加强监督检查,对经销不符合安全规定食品的企业和市场进行整顿,对屡犯不改或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要依法严厉查处;触犯刑律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抓好“三绿工程”实施。建立全国统一高效的优质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加强畜禽屠宰管理,鼓励屠宰加工企业完善肉类检验体系、冷链配送体系,扶持企业建设和改造污水处理和病害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杜绝病害畜禽流入市场。绝大多数生猪屠宰企业达到三星级以上资质等级标准,大中城市定点屠宰率达到100%。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产品的专区、专柜、专卖店。大力推动绿色市场认证工作,使绝大多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生鲜食品超市达到绿色市场标准,通过认证的市场达到500家。

加强对国内市场的监测和调控。对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及其它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建立准确监测、深刻分析、科学预测、快速反应、及时调控的中央、省、市、县四级城乡市场监测体系,提高对市场运行的监测、预警和调控能力。建立科学的市场监测指标体系,建成覆盖全国的城乡市场信息报送网络,加强对市场运行动态和供求变化趋势的分析,建立规范的市场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市场信息。进一步完善粮食、棉花、食糖、肉类和边销茶的储备制度,优化布局和品种结构,建立和完善石油储备机制;立足国内市场供求稳定,建立合理的粮食、棉花、食糖、肉类和石油等重要商品的进出口调节机制。尽快形成包括进出口调控机制、中央储备、地方储备和商业周转库存相结合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以及突发事件应急调控快速反应机制在内的商品市场调控体系,保障国内市场的稳健运行。

(七)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流通秩序
加快商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制定商务领域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建立商务领域信用信息记录、归集、保存、共享、使用和披露制度。逐步建立商务领域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商务信用信息与有关部门的信用信息共享。推动商会、协会建立行业信用管理体系和诚信自律机制。综合运用信用信息联网、信用公示、信用评价、行政处罚等多种手段,加强舆论监督,公布违规失信行为,对重大违信案件进行曝光,建立商业信用公告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对流通环节故意采购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实行信用惩戒制度。开展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和“诚信兴商”活动,大力倡导商业职业道德,弘扬优秀传统商业文化,提高市场主体的守信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

严厉打击流通领域商业欺诈。整合市场监管领域的行政资源,推动市场监管部门信息共享、政务协同、联合监管,建立反商业欺诈的预警和综合监管体系,向社会提供反商业欺诈信息服务,有效预防和打击流通领域的各类商业欺诈行为。重点整治商业零售企业不规范促销、服务业违规经营、虚构或者夸大特许经营品牌效应骗取加盟费等欺诈行为。进一步规范零售商与供应商的交易行为,对零售商滥用采购优势地位向供应商收取不合理费用、恶意占压骗取供应商货款行为予以整治;建立零售业风险预警机制,对大型零售企业实施动态监测,维护公平交易秩序。严厉打击囤积居奇、误导市场、加剧市场恐慌等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推动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保护知识产权。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网工程”,建立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和工作平台,形成全国上下一体、部门互动、区域联动的工作机制,建设权威中英文的“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供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以“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保护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和对策研究,启动全国保护知识产权培训规划;进一步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密切衔接,开展跨地区、跨部门执法协作和国际合作;健全行政保护、司法保护、权利人维权、行业自律、中介机构服务和社会监督共同发挥作用的体系。

打破地区封锁,加强全国统一市场建设。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依法清理并取消各种阻碍商品在全国范围内顺畅流通的地方性规定,建立打破地区封锁的长效机制,明确对地区封锁行为的举报、受理、调查、处理程序,将打破地区封锁工作纳入程序化、法制化轨道。切实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的规定,消除连锁企业异地发展的障碍。

(八)增强流通主体竞争力
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实施国有流通企业“减债脱困工程”,“十一五”期间基本解决国有流通企业的历史债务。将“减债脱困”与企业改制相结合,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国有流通企业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对资不抵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国有流通企业,依法实施租赁、出售、债务重组或破产关闭。在改革过程中要妥善安置企业职工。

培育流通企业做强做大。支持流通企业跨行业、跨地区和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支持经营国计民生产品的流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强的流通企业和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大型连锁企业的发展。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

积极扶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改善中小企业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物流服务等方面的经营环境,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流通主体的发展。增加对中小流通企业从业人员培训、信息服务、经营指导等的投入,建立中小流通企业促进与服务体系。鼓励中小流通企业发展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积极利用特许加盟和自愿连锁等方式,提高中小企业的组织化水平和竞争力。

加快培育国内企业自主品牌。鼓励国内贸易企业与国内生产企业的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和推广产品品牌、产品品牌促进服务品牌提升的互动发展。对名牌企业参展、营销、售后服务、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支持。组织国内大型流通企业开展“自主品牌联销”活动。引导和扶持流通企业自有产品品牌的开发和商品资源基地的建设。对百货商场等零售企业进行分等定级,促进企业加强设施改造、提高服务水平。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制订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老字号的保护,建立促进体系。坚持保护与发展结合、继承与创新并举,发掘传统产品和技艺,广泛宣传老字号文化,促进老字号企业经营机制和经营服务方式的创新,培育老字号做强做大。开展“品牌万里行”活动,对自主品牌进行评价、宣传和推介,对歧视自主品牌的行为进行曝光,加大对假冒品牌的打击力度,保护知识产权。

四、政策措施
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现代流通的重要性,加强和改善对国内贸易工作的领导,在机构设置、干部配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方面更加重视内贸工作。商务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促进国内贸易发展的协调机制,积极研究制定促进国内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应根据本规划和本地实际,编制本地区国内贸易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制定促进本地区国内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

(一)加快流通立法和标准化建设步伐
根据国内贸易法律体系框架,制定和修订规范市场主体、市场行为、市场秩序、市场调控和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初步建立现代流通法律体系。特别是尽快出台反垄断、城市商业网点管理、商业特许经营等法律法规,加快制、修订农产品批发市场、商品交易市场、商业零售公平交易、生猪屠宰、酒类流通、再生资源回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加快研究制定国内贸易领域标准化体系框架和中长期标准化发展规划,重点推进食品安全、餐饮住宿及居民服务、流通设施和装备、商品信息及物流信息等标准的制修订,逐步建立起覆盖面宽、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先进适用、与相关法规衔接,同国际标准接轨的市场标准化体系。大力推进标准的贯彻实施,支持符合标准的流通设备和设施的开发和应用。

(二)制定促进国内贸易发展的优惠政策
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要研究完善税收政策,积极筹措支持国内贸易发展的财政性专项资金。支持流通企业科技创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贸市场改造、社区商业、物流配送中心、商务领域节能降耗、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建设,支持“三绿工程”发展、建立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和生活必需品储备与应急机制,支持流通领域标准体系、统计评价体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持中小流通企业的创立、人员培训、信用担保及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企业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创办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支持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无业人员创办商业服务业。

(三)加大对流通企业的融资支持
争取各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加大对流通企业的信贷支持,扩大授信额度,开发新的信贷服务项目。落实并用好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引导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开展中小流通企业的担保业务。支持商业银行与流通企业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推广银行卡。支持符合条件的流通企业利用股票上市、发行债券、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筹措发展资金。

(四)努力创造公平合理的政策环境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扶持政策。积极研究解决流通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与工业企业不同价的问题。鼓励国内贸易企业从事进出口业务,在配额、许可证发放等方面给予内外贸企业同等待遇。为内外资流通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农产品仓储设施、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用地应按工业用地对待。

(五)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商”工程,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加强政策研究、规划引导、调控监管和公共服务,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工作效率。投入相应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对各级商务干部的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结构合理、廉洁高效的国内贸易管理队伍。

鼓励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加强国内贸易理论和经营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推动院校设置国内贸易科系及专业、培养高级管理和专业人才。建立国内贸易人才培训机制,引导、鼓励和资助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公益基金参与开展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国内贸易领域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国内贸易领域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人才吸引与交流机制,鼓励和支持国内贸易企业吸引国内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支持各类流通业行业协会的发展,加强协会的组织建设,增强服务意识、自律意识和市场意识,使之逐步成为推动企业规范发展和行业自律的中介组织,提高为行业和企业服务的能力,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扩大行业协会的覆盖面,加强对会员的协调、服务、指导,强化行业自律,更好地发挥其在流通业发展中的作用。

(七)建立规划的实施机制
根据规划制定国内贸易领域投资导向目录,建立年度跟踪监督制度、中期评估制度和终期检查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要与规划协调一致。利用财政性资金和政策性贷款的国内贸易领域建设项目,应符合本规划确定的发展重点和领域。



附表:“十一五”国内贸易领域重点项目表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