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细则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8 23:19:24  浏览:820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细则

人事部 财政部 外交部


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实施细则
1994年10月22日,人事部、财政部、外交部

前言
根据《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实施范围
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范围,限于1994年7月1日起在编的工作人员。

二、国外职务(技术等级)工资制度的实施
(一)外交系列人员工资的确定
1.驻外使领馆外交、行政技术人员(干部)按本人的国外职务确定工资级别(工资级别与国外职务对应关系见附表一),并按规定的任职年限确定相应的工资档次(见附表二)。在确定工资档次时,其国内外同级行政职务(含非领导职务)的任职年限可连续计算。
2.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中,派出前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按派出时确定的外交职衔并参考其专业技术职称,比照派出单位同等条件人员确定工资档次。
3.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的十一个总领事馆(纽约、旧金山、洛杉矶、芝加哥、休斯敦、多伦多、温哥华、圣保罗、汉堡、悉尼、大阪)中享受对内参赞待遇的领事,按外交系列中相应的参赞确定工资级别和工资档次。其他各总领事馆不得效仿。
4.凡按低于国内所任职务派往驻外使馆工作的司、局级人员,这次工资制度改革,工资级别按本人国外职务确定,其工资档次可直接进入本工资级别的最高档。
5.1994年7月1日前派往总领事馆(上述十一个总领事馆除外)享受参赞待遇的领事和按低于国内所任职务派往使馆的司、局级人员,1995年6月30日前仍按原对内待遇计发国外职务工资,自1995年7月1日起,均按对外职务计发国外职务工资。
(二)工勤系列人员工资的确定
1.驻外使领馆有技术等级的工人按本人技术等级确定工资级别(工资级别与技术等级对应关系见附表三),并按规定的任职年限执行相应的工资档次(见附表四)。在确定工资档次时,其国内外同一技术等级的任职年限可连续计算。
2.驻外使领馆无技术等级的工人按工作年限确定工资级别和相应的工资档次(见附表三)。
(三)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工资级别和工资档次的首次确定,由派出单位人事部门负责,并书面通知驻外使领馆。

三、正常增加工资的办法
(一)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在本职务(技术等级)工作达到规定的年限,经考核合格,可在本工资级别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并从年限期满的下个月起兑现工资。考核不合格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在本职务(技术等级)工作的年限,从任本职务(技术等级)的当月起计算。具体的工作年限规定如下:
1.外交系列。工资级别为一至四级的人员,任本职务满四年,进入本工资级别的第二档,以后每满三年在本工资级别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工资级别为五级的人员,任本职务每满三年,在本工资级别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工资级别为六至七级的人员,任本职务满三年,进入本工资级别的第二档,以后每满二年在本工资级别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工资级别为八至十级的人员,任本职务每满二年,在本工资级别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
2.工勤系列。工资级别为一级的人员,任本技术等级满三年,进入本工资级别的第二档,以后每满二年在本工资级别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工资级别为二至七级的人员,任本技术等级或在本岗位工作每满二年,在本工资级别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
(二)驻外使领馆馆长和常驻临时代办晋升工资档次,由使领馆报国内派出单位人事部门审批;驻外使领馆其他工作人员晋升工资档次,由使领馆审批,并报国内派出单位人事部门备案。

四、其他
(一)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由外交部具体部署和实施。
(二)本实施细则自1994年7月1日起执行。
(三)本实施细则由人事部负责解释。
附:一、外交系列工资级别与国外职务对照表
二、外交系列人员工资档次确定表
三、工勤系列工资级别与技术等级对照表
四、工勤系列人员工资档次确定表
附一:外交系列工资级别与国外职务对照表
--------------------------------------------------------------
工资级别| 国 外 职 务
--------|----------------------------------------------------
一 |副部级大使
--------|----------------------------------------------------
二 |正司级大使、公使、大使衔总领事、军职武官
--------|----------------------------------------------------
三 |副司级大使、公使衔参赞、大使衔总领事、正司级参赞、总
|领事、正师职武官
--------|----------------------------------------------------
四 |副司级参赞、总领事、副总领事、副师职武官
--------|----------------------------------------------------
五 |处级大使、参赞、总领事、副总领事、团职武官、副师职副
|武官
--------|----------------------------------------------------
六 |一等秘书
--------|----------------------------------------------------
七 |二等秘书
--------|----------------------------------------------------
八 |三等秘书
--------|----------------------------------------------------
九 |随员
--------|----------------------------------------------------
十 |职员
--------------------------------------------------------------
附二:外交系列人员工资档次确定表
----------------------------------------------------------------------
工资| | | | |
档次| | | | |
任职 | | | | |
年限 | 1档 | 2档 | 3档 | 4档 | 5档
工资 | | | | |
级别 | | | | |
--------|----------|--------|----------|------------|------------
一 |4年及以下|5--7年|8年及以上| |
--------|----------|--------|----------|------------|------------
二 |4年及以下|5--7年|8年及以上| |
--------|----------|--------|----------|------------|------------
三 |4年及以下|5--7年|8年及以上| |
--------|----------|--------|----------|------------|------------
四 |4年及以下|5--7年|8--10年|11年及以上|
--------|----------|--------|----------|------------|------------
五 |3年及以下|4--6年|7--9年 |10年及以上|
--------|----------|--------|----------|------------|------------
六 |3年及以下|4--5年|6--7年 |8--9年 |10年及以上
--------|----------|--------|----------|------------|------------
七 |3年及以下|4--5年|6--7年 |8--9年 |10年及以上
--------|----------|--------|----------|------------|------------
八 |2年及以下|3--4年|5年及以上| |
--------|----------|--------|----------|------------|------------
九 |2年及以下|3--4年|5年及以上| |
--------|----------|--------|----------|------------|------------
十 |2年及以下|3--4年|5年及以上| |
----------------------------------------------------------------------
附三:工勤系列工资级别与技术等级对照表
----------------------------------------------------
工资| 技 术 等 级
|----------------------------------------------
级别| 中厨 | 西厨 |三级制|八级制 |服务员
----|--------|--------|------|--------|--------
一 |特一级 | | | |
----|--------|--------|------|--------|--------
二 |特二级 |特一级 |技 师| |
----|--------|--------|------|--------|--------
三 |特三级 |特二级 | 高 | 八级 |特一级
----|--------|--------| |--------|--------
四 | 一级 | 一级 | 级 | 七级 |特二级
----|--------|--------|------|--------|--------
五 | 二级 | 二级 | 中 | 六级 | 一级
----|--------|--------| |--------|--------
六 | 三级 | 三级 | 级 | 五级 |
----|--------|--------|------|--------|--------
七 |四级以下|四级以下|初 级|四级以下|二级以下
----------------------------------------------------
注:
1.中级技术工人中,考取中级技术证书满4年的,执行工勤系列工资级别的五级,不满4年的执行六级。
2.高级技术工人中,考取高级技术证书满5年的,执行工勤系列工资级别的三级,不满5年的执行四级。
3.无技术等级的工人,工作年限为26年及以上的,执行工勤系列工资级别的三级;工作年限为20--25年的,执行四级;工作年限为15--19年的,执行五级;工作年限为11--14年的,执行六级;工作年限为10年及以下的,执行七级。
附四:工勤系列人员工资档次确定表
--------------------------------------------
工资| | |
档次| | |
任职 | 1档 | 2档 | 3档
年限 | | |
工资 | | |
级别 | | |
--------|----------|----------|----------
一 |3年及以下|4--5年 |6年及以上
--------|----------|----------|----------
二 |2年及以下|3--4年 |5年及以上
--------|----------|----------|----------
三 |2年及以下|3--4年 |5年及以上
--------|----------|----------|----------
四 |2年及以下|3年及以上|
--------|----------|----------|----------
五 |2年及以下|3年及以上|
--------|----------|----------|----------
六 |2年及以下|3年及以上|
--------|----------|----------|----------
七 |2年及以下|3年及以上|
--------------------------------------------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葫芦岛市政府系统督促检查工作规则的通知

辽宁省葫芦岛市人民政府


葫政发〔2005〕26号 关于印发葫芦岛市政府系统督促检查工作规则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葫芦岛市政府系统督促检查工作规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

二00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葫芦岛市政府系统督促检查工作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更好地推动政府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的
落实,进一步加强政府系统的督促检查工作(以下简称督查
工作),结合我市督查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督查工作是各级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的重要职
责,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府决策、工作部署落
实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机关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的
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强化督促
检查职能,切实抓好督查工作。
  第三条 督查工作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各
级政府办公室、各部门办公室及其督查工
作机构,根据工作职责和授权,代表本级政府和部门,在本
地区、本系统范围内开展督查工作。
  第四条 督查工作应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充分调动
和依靠各职能部门开展工作。督查工作人
员应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认真
调查研究,注重工作实效,全面、准确地了解和反映情况,提出促进政府决策落实的有效措施和改进工作的建议。职能
部门应协同动作,发挥整体功能,促进工作落实。
  第二章 机构设置
  第五条 县及县以上政府都要设立督查工作机构,建立
健全督查工作机构体系。政府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必须确定
专(兼)职人员负责督查工作。
  第六条 为加强督查工作的权威性,根据工作需要,各
级政府督查工作机构直接冠称“×××政府督察室”。
  第三章 工作范围
  第七条 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督查工作的重点,是保
证党委和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
的贯彻落实。主要包括:
  (一)督促检查上级政府和本级政府的重大决策、
重要工作部署及重要会议决定事项的贯彻落实。
  (二)督促检查本级政府全年重要工作任务、工作目标
责任制及阶段性工作任务和目标完成情况的贯彻落实。
  (三)督促检查上级政府和本级政府的重要文件、
电报规定事项的贯彻落实。
  (四)督促检查上级政府和本级政府领导批示和交办事项的贯彻落实。
  (五)其它需要督查事项的落实。
  (六)对下级督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第四章 工作程序
  第八条 督查工作一般应遵循下列工作程序:
  (一)呈报立项。对开展的督查工作,要立项登记,提
出拟办意见,包括督查事由、承办单位、办理要求、承办人
等内容,送主管领导审批。
  (二)下达任务。根据主管领导批示,督查部门拟定具
体工作方案并填写督查通知单,及时下达给承办单位,急件
应先用电话或传真告知。
  (三)督促催办。任务下达后,应随时了解情况,掌握
办理进度,对逾期未办结的要及时催办,必要时可派人进行
实地督办。
  (四)参与协调。对督促落实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加
以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协调解决不了的问题应及时向有关
领导报告。
  (五)督查反馈。督查事项结束后,督查工作机构要及
时将办理结果报送交办机关或交办领导。对难度大、办理周
期长的督查事项,可口头或书面报告进展情况。
  (六)督查归档。督查事项办结后,应及时立卷归档。
  第五章 工作制度
  第九条 督查工作应建立下列制度:
  (一)责任制度。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的领导同志要
加强对督查工作的领导和具体指导,建立督查工作领导责任
制度和督查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保证督查工作的顺利开
展。
  (二)检查制度。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应对督查事项
的落实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或抽查。对重大决策和重
要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一般以政府或部门名义,由政府或
部门领导负责,政府办公室及其督查工作机构实施督
查或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实施督查。
  (三)调研制度。把督查和调查研究结合起来,注意发
现新情况、新问题,并认真分析原因,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为领导决策、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四)报告制度。督查事项的提出、督查工作的实施及
督查结果的反馈,必须有严格的报告制度,重大督查事项要
及时逐级报告。
  (五)通报制度。要建立政府系统督查通报制度,及时
通报督查工作情况。
  (六)保密制度。对督查工作中的涉密事项要严格保密,
不得向无关人员泄漏。
  (七)奖惩制度。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要对本地区、
本部门的督查工作和督查事项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督查
工作开展好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督查工作开展不力、没
有完成督查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对顶着不办、弄虚作假、
失职渎职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
  (八)交流与培训制度。各级政府督查工作机构应适时
召开督查工作情况交流会,宣传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并采
取多种形式对督查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第六章 队伍建设
  第十条 督查工作岗位重要、责任重大。督查工作人员要加强理论、政策、法律、现代科学知识和业务学习,自觉地维护政府形象,
坚持依法行政,探索督查工作规律,在职责范围内卓有成效、
创造性地开展督查工作,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原
则,公道正派,敢于讲真话,敢于揭露问题,敢于抵制各种
歪风邪气。
  第十一条 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应选配具有实践经
验、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和组织协调、分析研究、文字综合
能力,热爱督查工作的同志从事专职督促检查工作。为便于
开展工作,保持督查工作的连续性,专职从事督查工作人员
的职务级别可适当高配,专职督查工作队伍应相对稳定。
  第十二条 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要为督查工作创造必
要的工作条件。督查工作人员可列席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办公会议等重要会议,阅览工作需要的文件和资料,跟随领导同志
下基层调研、检查工作。保证开展督促检查活动必需的通讯、
交通工具和必要的工作经费。
  第十三条 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要建立健全督查工作
网络,形成快捷便利的联系渠道,有条件的应建立数据资料
库,以保证决策的有效落实。
  第十四条 各级督查工作机构要主动与同级党委督查工
作机构取得联系,积极配合工作。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本规则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到期收益率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4]第3号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到期收益率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

银发〔2004〕116号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为完善债券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促进我国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的合理形成,经研究决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实行统一的到期收益率计算标准。请你单位做好相应的软件开发等技术准备工作,并将计算标准通过中国货币网和中国债券信息网向市场成员公布。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名词解释

在本通知中,下列名词具有以下含义:

(一)零息债券:债券发行人在债券期限内不支付任何利息,至到期兑付日按债券面值进行偿付的债券。

(二)固定利率债券:债券发行人按固定票面利率定期支付利息的债券。

(三)浮动利率债券: 债券发行人根据一定规则调整票面利率,并依此利率定期支付利息的债券。

(四)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发行时规定票面利率、但是在到期兑付日前不支付利息,全部利息至到期兑付日和本金一同偿付的债券。

(五)日计数基准:债券市场中计算应计利息天数和付息区间天数时采用的基准,如“实际天数/实际天数”、“实际天数/365”、 “30/360”等。

(六)理论付息日:对零息债券和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债券期限内每年与到期兑付日相同的日期。如零息债券A到期兑付日为2008年8月10日,则债券期限内每年的8月10日为债券A的理论付息日。

二、日计数基准

银行间债券市场(包括债券回购交易)日计数基准为“实际天数/365”,即应计利息天数按实际天数计算(算头不算尾),一年按365天计算。

三、债券到期收益率计算

(一)债券全价中内含应计利息的计算

到期收益率是将债券未来现金流折算为债券全价的贴现率,债券全价等于债券净价与债券应计利息之和,应计利息计算公式如下:

1.对固定利率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每百元面值的应计利息额为:

C

365






AI= ×t (1)



其中:

AI:每百元面值债券的应计利息额;

C:每百元面值年利息,对浮动利率债券,C根据当前付息期的票面利率确定;

t:起息日或上一付息日至结算日的实际天数。

2.对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每百元债券的应计利息额为:


C

365








AI= K×C + ×t (2)



其中:

AI:每百元面值债券的应计利息;

C:每百元面值年利息;

k:债券起息日至结算日的整年数;

t:起息日或上一理论付息日至结算日的实际天数。

3.对零息债券,每百元债券的应计利息额为:

100-Pd

T






AI= ×t (3)



其中:

AI:每百元面值债券的应计利息;

Pd:债券发行价;

T:起息日至到期兑付日的实际天数;

t:起息日至结算日的实际天数。

(二)债券全价与到期收益率的互算

1.对处于最后付息周期的固定利率债券、待偿期在一年及以内的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和零息债券,到期收益率按单利计算。计算公式为:


FV-PV

PV

D

365







y = ÷ (4)



其中:

y:到期收益率;

FV:到期兑付日债券本息和,固定利率债券为M+C/f,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为M+N×C,零息债券为M;

PV:债券全价;

D:债券结算日至到期兑付日的实际天数;

M:债券面值;

N:债券期限(年),即从起息日至到期兑付日的整年数;

C:债券票面年利息;

f:年付息频率。

2.对待偿期在一年以上的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和零息债券,到期收益率按复利计算。计算公式为:


FV



(1+y)












d

365


PV =

+m

其中:

PV:债券全价;

FV:到期兑付日债券本息和,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为M+N×C,零息债券为M;

y:到期收益率;

d:结算日至下一最近理论付息日的实际天数;

m:结算日至到期兑付日的整年数;

M:债券面值;

N:债券期限(年),即从起息日至到期兑付日的整年数;

C:债券票面年利息。

3.对不处于最后付息周期的固定利率债券,到期收益率按复利计算。计算公式为:


C/f

d

(365/f)

(1+y/f)

C/f

d

(365/f) +1

(1+y/f)






PV = + +…












C/f

d

(365/f) +n-1

(1+y/f)



M

d

(365/f) +n-1

(1+y/f)









+ (6)













其中:

PV:债券全价;

C:票面年利息;

f:年付息频率;

y:到期收益率;

d:债券结算日至下一最近付息日的实际天数;

n:结算日至到期兑付日的债券付息次数;

M:债券面值。

4.对于浮动利率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可参考公式(4)和(6)中固定利率债券算法,假定未来各期票面利率与当前付息期票面利率相同进行计算(注:此算法只作参考,不作计算标准)。

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关于统一采用债券收益率计算方法有关事项的通知》(银货政〔2001〕51号)同时废止。

特此通知。



二○○四年六月二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